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受到较大冲击。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同比下降20.5%。
近日,不少城市“想方设法”促进消费。南京采用多批次网上摇号方式公开发放5000万元电子消费券,涵盖餐饮消费、图书消费、体育消费等多个方面。
如何看待这种“烧钱”式促消费举措?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及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
新京报:日前,南京、宁波等地向居民发放消费券,如何看待这种“烧钱”式促消费举措?
赵萍:发放消费券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刺激消费,释放需求。从过往经验来看,一般消费补贴政策短期内会带动消费增长出现新高,特别是在消费券主要支持的领域。 不过,消费券并不是“普惠”的,而是哪里需要补哪里,对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发放消费券,促使它们更快恢复。
当前需要一些短期刺激政策来促进消费,以回补因疫情影响而受到遏制的消费需求,从而加快消费恢复速度。当前一些城市采取的一些补贴政策,我认为是合理、有效的,但是不提倡长期补贴。
付一夫:毋庸置疑,消费券对于提振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此外,消费券还能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在过渡期发挥作用以及改善行业经营带动生产端复苏。
此次疫情对线下消费造成冲击,尤其是餐饮、酒店、旅游等一众服务业。此时,南京等地适时发放餐饮、乡村旅游等消费券,引导民众更多地在受影响较大的领域进行消费,有助于改善商家的经营状况。
不过,虽然发放消费券可以一次性地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但并不能根本改变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增加程度的预期,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普通人往往倾向持币观望,这便意味着一旦消费券用完了,一些人也很难有意愿将口袋中的钱掏出来。
因此,从长期来看,提振消费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在需求端,要在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工夫;供给端,要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高,以此来实现商品质量更加优化与商品品类愈加丰富,并且通过减少生产成本带动商品价格降低,从而让国人能够提高自身的边际消费倾向,激发消费潜力。此外,政府部门还应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
张玮:我不认为这种促消费模式能起到作用,不过南京在发放群体上选择“困难群体”,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于这个问题,建议从受众群体上进行考虑,而非具体的消费类别。
很明显,促进消费最重要的是提升居民自主的消费意愿,从需求端做文章。促进消费,一定要考虑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在哪里。发放消费券时,也要针对“最迫切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发放,而不是“直升机式撒钱”。